首页 > 教务公告 > 正文

高考改革之后如何选择专业?

发布时间:2014-10-08 所属栏目: 教务公告

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,志愿填报也同时会有所改变,针对这些改变,考生应该如何应对?下面小编来详细讲解一下新的政策之下该如何选专业。

改革后,高校的院系会依据大学期间专业的学习内容,对报考本院系的学生提出科目要求,如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考生,申报科目中必须要有物理成绩,申报金融工程的考生,数学成绩要达到要求。这种招生方式要求学生不仅关注大学,更要注意自己提供成绩的科目,要与选报的专业匹配起来。

2014年9月4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。高考改革将在上海市、浙江省率先试点,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。2017年全面推进,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。

新方案加大学生选择权利

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相比,高考改革方案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规定,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,高考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: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,每门课程150分的分值不变。其中,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,可选其一计入总分;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。其中包括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14个科目,每门课程“学完即考”、“一门一清”,高考时不再考试。考生在报考时,只需根据报考高校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,从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,计入高考总分。具体到浙江、上海2个省市的试点方案,上海方案明确了6选3的选科方案,浙江省明确为7选3,增加了一门技术课。

这种新的选科方案,打破了现行高考制度的束缚,给考生带来了选择的权利。现行高考制度中,学生必须遵循文史类史地政、理工类理化生的死板考试科目,而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,学生选择科目的方案达到20种以上,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长、爱好、成绩、目标高校的科目要求,来确定自己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。

高考改革方案还赋予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涯的选择。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集中在高三进行。北京市、上海市在每年的5月份高考前填报。其他省(市)、自治区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填报。高三阶段学业负担异常繁重,多数学生无暇思考大学与专业选择的事情。学生的高考志愿多数是由家长(至本高考志愿填报系统)来完成。由于各省市基本实行平行志愿,所以,家长在填报志愿时,多数以把分数用尽为原则,用分数去选大学,很少考虑学生的特长与大学、专业的匹配。入学后,不适应大学生活、不适应专业学习、不喜欢所选专业的情况较普遍。高考改革方案实行的6选3的考试方式,让学生把学业测试与自己的目标高校、目标专业对接起来,每个学生都要借助6门科目学习,找到与自己学习特长相匹配的大学与专业,自己的大学自己选、自己的专业自己选,选择权切切实实地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。

掌握选择技巧破解选择迷茫

在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中,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是备受推崇的一大亮点。但随后的调查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:浙江省一份对400多名学生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,有80%的高一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,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选。有52%的学生表示“会根据自己的兴趣”选择三门选考的科目;47%的孩子表示要平均用力,争取不落下一门,做一个全能王。不仅仅是高中的孩子不会选,日前一份1800多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:38.0%受访者坦言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当初判断不一致,40.5%受访者表示当初对所报考的专业内容及就业情况了解不充分。71.2%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,如果有可能,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。从他人代替选择到自己做出选择,需要一个转变过程。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,如何选择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,来挑选大学选择专业,需要考试招生部门为考生及时提供翔实的招生数据,也需要学生自己及时了解和掌握选择技巧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